在所有我负责跟进的社区康复个案中,有一个让我感到十分棘手的个案。倒不是因为他的家庭或社会环境有多复杂,而是跟他面谈的时候,我越来越感觉有些紧张无措和无能为力。
案主是去年四月份出所的,至今为止已经维持了一年多的操守。在案主出所前,我先向村专职了解了案主的基本情况。村专职告诉我,案主是一个狡猾的人。说实话,单从村专职这边了解到的信息非常有限,所以此时案主的形象在我心中还不立体。于是,我对案主的家人开展家访,进一步收集案主的信息。通过案主的母亲的讲述,案主的形象渐渐丰满起来。但是我还是没有将“狡猾”两个字与案主联系起来。
后来,与案主的接触逐渐增多,我渐渐开始觉得,村专职对案主的形容确实很贴切。
每一次我跟案主聊天的时候,案主的态度总是很敷衍,回答总是像在“打太极”,我抛出的问题就像打在一团软绵绵的棉花上,始终用不上力。涉及案主本人的问题,他总是避重就轻地回答,而且时有回避。有时,谈及到就业或者管控方面的事情时,他还会突然发怒。这更让我觉得面对他是一件很有压力很痛苦的事情。因此,每一次跟进他都变成了一件让我觉得很害怕的事情。
即使我对自己跟进的态度和方式进行了反思,也认识到我其实在无形之中给案主贴了标签,但我还是很难克服面对他的压力。于是我向督导求助。
我告诉督导我对案主的看法,以及这一年多来对他的评估。我认为案主的戒毒动机不强,是因为受到外界环境的管控和影响,所以被迫改变。而且就目前的状态来看,案主还是有复吸的风险。督导和我的评估结果截然相反。督导说,案主其实有主动的行为。例如我接出所时告诉他,会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面谈,之后案主会间隔一两个月主动来访社工站;我群发信息通知服务对象们要注册粤关爱平台并进行每周签到,之后虽然没有每周进行提醒,但案主还是会主动签到,签到不了时也会向朋友和社工求助。这些行为都是案主在主动接受管控、主动改变的行为。就目前案主的行为来看,案主非常在意管控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案主的复吸风险反而不高。协助这个案主维持操守的关键点在于,协助案主学习应对生活压力的方法,防止案主因为逃避压力再次选择复吸,从根本上切断“压力-毒品”这个链条。
多亏督导的提醒,我才察觉到原来我一直以来都“误解”了案主。我认为,只有案主觉察到自己的困境,或是想要改善与某些人的关系,或是察觉到毒品对自己的影响而产生的动机才是真正具有改变的动机。但其实案主在意管控状态,想要通过完成管控协议降低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这也是案主改变的动机。
想要改善当前的工作困境,不止案主,我也应该始终坚持一个信念:我是和案主站在同一阵线,共同面对问题的同行者,而非高高在上的专家或是指导者。